马克思主义学院-外网

学院动态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召开

发布者:盛洁、杜巧玲、王玲  时间:2025-11-18 13:06:47  浏览:

11月15日,由广东医科大学、重庆大学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湛江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全国1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170多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开幕式由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黄达海主持,广东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景辉,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分别致辞。

卢景辉书记、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公平正义作为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既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期待莅临的专家学者能够畅抒卓见,进行一场深度的思想碰撞,将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转化为服务实践的强大动力,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学术智慧。

冯颜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问题,将作为“公平的正义”和作为“正义的公平”两者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期待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促进公平正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期望逐步把“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研究专业委员会”打造成高端的、真正能够推动公平正义研究的“学术重地”与“人才高地”。

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十一位专家学者先后进行了主旨报告发言。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国祚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平正义”的关系问题,并从“第二个结合”的角度阐释了公平正义的含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释公平就是不分大小、高低、贵贱、强弱,大家在面对利益分配时都是平等的,而正义则是大不欺小、高不贬低、贵不鄙贱、强不凌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公平正义专业委员会会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以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为切入点,指出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坚持量力与尽力的辩证统一,认为要在量力与尽力的辩证统一中将公平正义作为二者的共同支点,形成交叉共识。用公平正义解决冲突,有助于将近期与远期目标、个人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实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发展;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克里福德·柯布(Clifford William Cobb)研究员主要从何为有机正义、有机正义的特征、有机正义的主体与问题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有机正义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陈志刚研究员指出新时代将公平正义摆在了前所未有的崇高位置,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公平正义的实现,用制度建设保证公平正义的实施,是新时代关于公平正义新观点新思想的具体体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深度剖析了“现代”“现代性”“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缘起和核心内涵,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类型,未来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交流互鉴、共创未来;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林进平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蕴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限定,即“社会主义”的,注重“公平”的,有“中国特色”的,是“多数人、重分配、情理交融”的社会主义正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从“何为-为何-如何”的逻辑思路出发,对橄榄型分配的理论内涵、价值意义及构建路径进行了论述;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威廉·安德鲁·施瓦茨(William Andrew Schwartz)研究员从公平本体论意义出发,结合过程哲学视角,提出了以关系为核心的整体正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薄国强(Roland Theodore Boer)教授认为,必须用辩证方法理解和阐释西方自由主义的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实践的正义,提供了一个更高、更全面的正义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认为,无论是从理论维度还是实践维度来讲,中国式现代化都蕴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认为有些西方学者借“自由—威权”话语陷阱制造“全球民主威胁论”,实质是维护西方话语霸权,中国需以治理效能、自主叙事和国际传播重塑民主认知。

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与公平正义实现机制”“数字时代与生态正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并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公平正义关系的理解,在日后的研究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持续发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学术力量,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实践力量。

文/盛洁、杜巧玲、王玲 

初审/窦嘉文

复核/沈廷川

审发/茹正开

地址:广东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新城大道1号 /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文明东路2号

邮编:523808 / 524001

电话:086-0769-22896318 / 0759-2388570

联系邮箱mkszyxy-bg@gdmu.edu.cn